很多同学在备考GRE作文的时候,之所以对“高频”情有独钟,实际上思想根源还是希望能减少工作量,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还是抱有“投机取巧”的心理。这些同学的想法往往是:GRE官方的题库给出的200多道题太多了,看高频可以减低我的工作量(也就是不需要把200多道题目都看完),如果在考试的时候遇到高频题目。
而我正好写过的话,那么分数就是有保证的。或者,至少比写一篇完全没有看过的文章要强。如果我们把这些同学的看法当做一个论证的过程来找找其中的逻辑问题的话,大家就能明白为什么说“高频只是个传说了”。
在这个论证过程中,同学首先假设了一个前提,就是“写一篇已经写过的文章得到高分的可能性大于写一篇没有写过的文章”。可是,我们考虑一下,如果本身这篇文章从一开始按照这个同学的分析思路,包括写作的语言就存在巨大问题的话,那么,即使是考试的时候照着抄一遍,分数也仍然会是很低的。
因此,只有当你的写作思路正确,分析过程正确,语言表达正确这几个条件都满足的时候,对于题目的熟练程度,或者是否写过某个题目的作文,才会影响到最后的分数。当然,我们还同时忽略了考场上的临场状态的变化问题。
大家不妨计算一下每天有多少人去参加GRE的作文考试,一年下来又有多少人参加作文考试,其中在网上发布题目的人的比例有多少,而发布出来的题目被统计的又有多少。如果这些数据本身都没有确切值的话,那么统计的样本首先就是存在问题的。而“高频”的出现,很可能是“马太效应”的结果,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A题目被大多数人关注,于是成为了“高频”的一部分,于是,有人考到了这个题目,在网上发了帖子,那么这个题目的关注度继续上升。
而那些“低频”的题目,即使有人发了,也没人去关注,但是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后,某个“低频”的题目其实出现的频率很高了,但是却依然没有人去关注它。因此,要想得到科学的统计,必须有一个平台,来随时完整统计大多数人在考试中遇到的题目的情况,并且实时更新,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