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经常有人将GRE文章分为现象解释型、问题解决型、新老观点对比型等类型,并大书特书。但如果考生将过多精力花在区别文章类型上面,其实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分类本身就有问题。
比如一篇文章如果这么展开:
一个现象好奇怪呀!
传统的观点是:A可以解释。
但是现在有新的观点:B可以解释。
那这篇文章是属于现象解释型还是新老观点对比型?按照以上分类,这是一篇综合了现象解释和新老观点对比的文章,不能作非此即彼的论断。
再比如,新老观点对比型,这种分类暗示新老观点在文章论述逻辑里的地位是对等的,例如:关于一件事情以前和现在的人看法不一样。以前人们认为XXX.但是现在人们认为YYY.
那么请问以下两篇文章能否被涵盖在内:
1. 关于一件事情以前人们的看法是XXX。但是他们的看法有问题,正确的看法应该是YYY.
2. 关于一件事情以前人们的看法是XXX。但是有一个新的看法是YYY.事实表明YYY这个看法很合理。
很明显这两篇文章和前面例子里的文章不一样,它们都是有作者观点态度的:1文里作者反驳前面观点,2文则是作者在新的看法后面引用事实表示支持。因此这两篇文章的重心都在作者观点态度上。有人可能会说,那再分细一点,加上反驳型文章和作者评价型文章。但就算类型分得更细更严谨,对我们考生来说也没什么实质性的好处,相反我们还要多记一些大名词并在做题时多花时间精力区别判断。原因是:分类更细后,我们也只有在读完一篇文章(而且是读懂了)才知道这是啥类型的文章啊!这完全是马后炮行为。
当然这种给文章分类的初衷可能是好的,也许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主线信息,更好地理解文章。但是最终的结果其实是有误导性的,它试图将文章固定在几种套路里,让我们产生一种套路在手,GRE阅读我有的感觉,而实际上呢它对我们如何读懂一篇文章(how)没有帮助,因为我们是读完了读懂了才知道这是啥类型的文章啊。而考生很多时候很难看出这种方法的问题:厉害的考生读懂了能辨别出文章类型,他会觉得这方法不坏,而不厉害的考生读完了没读懂分辨不出来,会觉得可能是自己方法掌握得不好。我觉得这可能也是某些马后炮行为一直流传在江湖中的原因之一。
结论是文章分类是没什么用的马后炮行为。关于文章“套路”“类型”,其实我们只需要知道出现现象后面极有可能解释,解释可能不只一个,关注解释间的关系;出现问题,文章后面可能会找解决方案,方案可能不只一种,关注方案间的关系;开始有引用观点,后面很有可能出现反驳(作者或别人);有这样一些简单的预期就可以了。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高效理解而不是找套路上面,至于如何高效理解,则不是一篇文章能说完的,有机会再另写文章阐述。
作者简介
沈施铨,北京新东方教师,教授GRE阅读/托福阅读。教学理念为授人以渔型,注重过程的呈现,而非简单的结果的传达,希望通过一个课程向学生传授一套针对相应考试的具体实用的方法论。讲解深入浅出,擅长用生活化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知识点。主带课程GRE直通车的提分效率一直领先。合作图书《新东方GRE官方指南精讲:语文》。
最新热文推荐:
(编辑:qinjie)